活在笼子和自由地饿死,选哪个?
如果可以,
愿所有的孤儿都能有选择
而不是被迫生存
近日,一个名为“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里面两个14岁的男孩在赤身搏斗,缠斗激烈,汗流浃背。
拉拉队的女孩穿着比基尼跳舞,人们的呼喊声和灯光聚集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这段视频迅速火了起来,并且让教育局和警察都开始介入调查,原来未成年搏斗背后,是四川省400多名孤儿和留守儿童在“浴血奋战”。
根据调查发现,这个孤儿格斗收容所是一位名叫恩波的退伍军人创办的,这些没有双亲或者农村的留守儿童自愿或者不自愿的被送到这个地方,从此他们的生活与“拳击手套、铁笼”形影不离。
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训练,偶尔还会进行商业演出。
刚出现这则新闻的时候,网络掀起了轩然大波,其中一大部分的人都在揣测这个事情的背后就是“利用孤儿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其实,在早些时候,CCTV5体育新闻频道做过关于此事的报道,称恩波为孤儿的慈父,当时,事情都是好的一面。
而如今却被曝光,被披露,格斗俱乐部收养孤儿练拳,到底是慈善大业,还是商业目的?是为梦想拼搏,还是生存所迫?
当所有人都开始愤愤不平,开始关心和怜悯这些孩子,试图通过媒体的曝光来解救这些孩子的时候,有视频采访了这些孤儿:
“虽然在这里训练很辛苦,但是回家可能会更辛苦”,
“在这里有鸡蛋、牛肉、牛奶,回家就只能吃土豆”,
“不在这里学习格斗,回去只能放羊、种地、当二流子”。
在这段视频中,孩子们所表现的似乎并不是我们猜测的那么不堪,他们似乎非常喜欢这项事业,并被灌输了“不格斗,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的思想。
这跟前段时间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的主题有点相似。影片的热议,有正面也有反面。在印度,女人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家相夫教子,没有什么选择权。
而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让印度女人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影片中的父亲强行让女儿进行摔跤训练,如同男人一样,虽说出发点是好的,改变了女儿在印度的宿命,但是却不得不说两个女儿的摔跤使命也是父亲“强权控制下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剧照
十几岁的孩子本该是接受教育的年龄,但是他们却被送上了格斗赛场。
大汗淋漓,面目狰狞,为了不被淘汰,不被送回没有父母的家里,要不断的拼命,不断的搏击,不断的赢得比赛才能够留下来。
在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攻打”的手段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其实,格斗是一项古老的技能。说它是技能,是因为它的目的和绝大多数运动的宗旨相左。
不管格斗有多少种功效,健身也好,防身也好,它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快、最狠、最有效地击毙对手。
对于观众来说,格斗是一项体育技能,说白了就是供人“娱乐和找刺激”的方法。
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格斗是一个赚钱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即使兴趣使然,可能也是有点暴力倾向的。
对于谋生手段来说,从小训练孩子格斗,潜意识中会改变这个孩子的脾性。
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几个孩子按照特定的环境进行培养,十几年后,有人成为了作家,有人成为了医生,有人成为了小偷,有人成为了乞丐。
这一切都是按照心理学家用不同的环境培养出来的,这个实验是想否定遗传说,证明不同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不同的人,和遗传没有多大关系,一切都是后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