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言语理解(2)
1.我们知道,各种物质都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但是,如果温度超过374℃,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是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超临界态,而374℃被确定为“超临界温度”。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
这段文字之后作者最有可能说明的是:
A.物质达到第四种状态的化学途径
B.哪些物质不会进入“超临界状态”
C.“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相关特点
D.“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应该将个人数据信息作为公共物品来规制,对个人数据信息使用进行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专门机构,因而治理的法律性质应该是公法而不是私法,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促进个人数据信息的自由共享。这种治理方式并不影响和损害已经存在的私权例如隐私权和其他财产权等。
这段论述中未涉及的一项是:
A.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措施程序
B.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法制属性
C.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意义目的
D.个人数据信息治理的行政主体
3.木器和石器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两大类型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历史的发展很不均衡,数千年中,有机材料除了木器以外,就是毛皮、秸秆这些可以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瓷、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使已知物发生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即使是游离状态的金、银、汞等,人们也都开发了一些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提纯方法。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有材料几乎都是直接取之于生物
B.石器是无机材料家族的原生态成员
C.陶瓷、金属是人类创造的无机材料
D.人造材料未来将全面取代有机材料
4.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最为常见。世界上约有的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大约会发展成结核病。对于艾滋病毒携带者、营养不良或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或者烟草使用者,结核病容易在体内大量复制,患病风险就会高很多。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菌后并不发病
B.身体虚弱者患结核病的可能性较高
C.结核病可能发生在肺部或其他脏器
D.身体健康的人一般不会携带结核菌
5.说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面对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将问题引向法律法规制度、政府监管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这一指向当然是正确的,政府也沿着这些方向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这类治理方案的一个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作者引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A.中国短时期之内无法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B.相关法律及机制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C.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难度极大
D.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1.C
接语选择题,重点关注文段后半部分。文段前半部分一系列的介绍最后落脚点在于,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故后文应该围绕“超临界流体”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详细介绍其相关信息,对应C项。
A项、B项与后文要阐述的核心话题“超临界流体”不符,排除A、B两项;D项“‘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为前文论述过的内容,即“如果温度超过374℃,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是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故D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A
根据题干中“未涉及”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B项“法制属性”对应文段“治理的法律性质应该是公法而不是私法”。
C项“意义目的”对应文段“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而促进个人数据信息的自由共享”。
D项“行政主体”对应文段“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政府专门机构”。
A项“措施程序”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A。
3.D
根据题干中“不符合文意”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由“有机材料除了……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可知,A项与文意相符,且“几乎”一词表意温和,排除;
由“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使已知物发生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可知,石器并非是新材料属于原生态,B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由“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瓷、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可知,陶瓷和金属是人造的无机材料,C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D项表意错误,文段没有提到人造材料取代有机材料的说法,为无中生有选项,且“全面取代”表意过重,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4.D
根据题干“不符合文意”可知此题为选非题,大家需注意审题。
由“世界上约有的人口感染了结核菌。其中有大约会发展成结核病”可知,很多人感染结核菌后并不发病,A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由“对于艾滋病毒携带者……高很多”可知,体弱者患病可能性高,B项与文意相符;
由首句可知C项与文意相符,排除;
文中没有提到携带结核病菌与否与身体健康的关系,D项无中生有,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B
根据题干可知,需重点理解“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含义。定位原文,这一俗语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前文语境用“但是”表示转折,引出这类治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类治理指代前文完善法律制度及相关机制这一解决方案,即说明了相关机制建设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对应到B项。
A、C、D表述不明确,都未涉及“机制”这种具体解决方式,且A、C两项过于消极,三观略不正,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